从RQ创立以来就开始使用至今,初期的半年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看跑力、训练指数、体能指数…等,直到2016年11月因为旁听Garmin PB班的课表才开始认真记录及使用,到现在已经有15个月认真记录的大数据了,而这些大数据对我来说正是好好准备一场
一般上我们会使用最大摄氧量(VO2max)为预测表现的工具,科学家发现到,跑者的最大摄氧量越高,跑步能力就越好。但在个体与个体比较情况之下,就会发现到一个现象:A的最大摄氧量比B来得高,但B反而跑得比A来得快。最大摄氧量高是跑得快的充分条件
数据分析的力量初马3:26文/趙宇 2017-12-26一年多后,当我通过2017亚锦赛&东莞国际马拉松35公里的指示牌时,想起了第一次跑步的那个下午。这个开头借用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套路,因为初马3:26的成绩,对我这
我跟大家一样,只是一个业余长跑爱好者,由2012年开始练习10公里和半马。直到2013年,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成绩是3小时33分,其后再于2014的渣打香港马拉松跑进3小时26分。当我以为自己拥有达到BQ*的能力时,其后连续六次的全马挑战却是
提升跑步效率(跑步经济性)是跑步训练非常重要的一环。跑步时每一步可以简单分成腾空期与触地期。触地期愈短代表脚掌落在地面的时间,跑步技术较佳的跑者触地时间较短,落地产生较少的摩擦阻力,效率较佳。跑步技术分析是RQ的核心价值,「各强度触地时间表
恢复秒数的定义: 从一趟间歇结束后,心率下降到储备心率70%所花的时间(单位:秒),即为该趟间歇的恢复秒数。恢复秒数愈短,代表跑者消除乳酸能力愈强,恢复能力愈好,也是体能进步的象征之一。有些跑者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以往跑者在评估训练压力,或是统计训练量时,通常都会用里程数(跑量)或训练时数来衡量,比如说今天跑了2个小时、上周跑量50公里、月跑量300公里等,虽然两者都是重要的指标,但它们并没有考虑到一个关键的元素—训练强度。在同样的距离或时间内,如果
长跑训练是所有长距离跑者的「主食」,训练计划当中应该会有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种长距离、低强度的慢跑训练,又称为「LSD」(Long slow distance)。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稳定的长时间慢跑,锻炼心肺循环系统、提升肌肉使用氧气的能力
余谦的半马最佳成绩1小时32分58秒达成后的代价是左脚掌严重受伤,赛后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疗养。后报名加入挑战营,希望可以再度突破自己的半马纪录。但是四月初再度受伤,不得已暂停训练课表。教练团针对受伤的学员个别调整训练内容,追踪伤势状况。余谦非
对于间歇训练,除了要跑「多长?多快?多少趟?」的问题之外,最常有人问到的就是「每趟要休息多久?」这个问题其实要依照不同训练目的来做安排。要跑多长?多快?多少趟?可以透过「你要练什么?」工具来规划通常间歇训练常遇到的课表主要有以下几种课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