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通过“我的跑力为什么”系列文章,回答了用户关于跑力比较关心的一些疑问。
古人云“格物致知”,通过答疑“格”跑力的过程,也是再思考,“致”新知的过程。
正如之前文章中说的,我们不是机器人,运动表现就如同人生一样,有高有低,起伏不定;这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随机过程”。
那么,APP里的“跑力变化”,也是一个随机过程吗?抑或是有什么关键的因素,在左右这条曲线呢?
影响跑力的因素:时间、距离和状态
让我们通过RQ APP中的三个工具来回答这个问题。
跑力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跑力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如果我们刻苦训练,那么就会看到当前跑力曲线上扬;相反地如果训练的刺激不够,那么曲线就会“躺平”。于此同时我们会看到即时跑力的曲线围绕当前跑力曲线波动,说明除了时间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运动表现。
跑力变化曲线:即时跑力围绕当前跑力波动
竞赛跑力:我们知道,通过跑力可以预测不同距离下的完赛成绩。然而,同一个跑者在不同距离下的跑力不尽相同。举例来说,一位跑者在10k以内经常能跑出60的跑力值;但是到了全马比赛由于训练、经验、策略等原因,只能以50跑力值完赛,完赛时间比预计的慢了整整30分钟。这10个点的跑力值差异,是因为距离拉长所“导致”的,反映的是跑力“均衡性”。
竞赛跑力:距离对跑力的影响
最佳体能指标:我们知道,体能是训练量的体现。当我们训练刺激不足时,跑力无法提升;刺激过度时,会出现疲劳甚至伤病,跑力同样无法提升。只有施加适量的刺激,可以使我们的跑力产生“超量恢复”的效果:在短期内可能跑力因为疲劳有所下降,但是适当减量之后可以实现跃升。
最佳体能指标:体能对跑力的影响
让我们拓展一下,用“状态”来泛指引起跑力波动的因素:当体能状态良好,休息充分,外部因素(气候、场地等)宜人的时候,我们的跑力会接近波动范围的上界;相反则会更接近下界。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发现,每一个工具都在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自己的跑步能力,但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够对自己的运动表现有更加客观全面的理解。
影响跑力的因素
例子:训练营的效果
这里我们以一位参加了今年5K加速营(6月-7月)以及冬训营(7月-11月)学员的数据为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他全年的训练记录在时间和距离上的分布(每个点代表一笔运动记录,跑力越高,点的颜色越接近黄色)。
学员全年的运动记录分布(时间 X 距离)
首先可以看到,在6月份开始参加训练营后,整体而言学员的跑力有所提升(颜色更接近黄色);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可以看到在6月份的时候,跑者在10000米以下的训练中(1号方框),跑力其实并不高;
真正的提高发生在5K加速营结束之后,冬训营开始的7月份(2号方框)。
然而此时如果这位学员去参加半马或者全马的比赛,也许成绩和年初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差别,因为这个时候他的长距离跑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对比3号、4号方框)只有随着冬训营的深入,他的长距离跑力才慢慢提升(对比3号、5号方框)。
如果我们用数学模型来拟合这种趋势,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跑者长、短距离跑力随时间的变化。
拟合不同距离平均跑力的趋势
可以看出,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位跑者一直有较为规律的训练,但是跑力起起伏伏,始终在45-49的区间徘徊;5K加速营的科学训练,不仅帮助他找回了状态,而且率先在短距离跑力上突破了50——事实上想要实现整体突破,首先需要在一个方面(比如无氧能力、乳酸耐受力)打开缺口。在随后的冬训营中,再通过均衡训练“垫高”长距离的跑力。
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
人生确实是一个随机过程,起起伏伏看似毫无规律,然而我们每天的行为,却在悄然改变这个过程中的概率转换关系:努力学习、工作也许不一定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持之以恒,却可以提高美好生活发生的概率;
跑步亦是如此。如果我们只进行5K加速训练,短时间内跑力也许会提升很快;漫长的LSD也许会让身体感到疲劳,跑力来不及做出积极反馈。
坚持科学、均衡的训练,时间自然会给出公平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