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4000m自行车追逐赛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非常接近(4:18 对 4:19),但是进行比赛技术分析时发现,他们竟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有氧和无氧生理特征。
第一名的乳酸阈远大于第二名(乳酸阈是衡量有氧能力的关键指标,数值越大有氧能力越强);而最大血乳酸远小于第二名(最大血乳酸是衡量无氧能力的关键指标,数值越大无氧能力越强)[1]。
奥运会上的职业运动员潜能一定被开发到了最大,发生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有氧和无氧基因。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跑步,在一些中距离比赛中(如800m、1500m),具有完全不同生理特征的运动员可能会取得相同的成绩。
我们知道,运动强度决定了单位时间内需要的能量(输出功率),也就决定了不同能量系统在整体中占的比例。
这类在有氧和无氧临界线附近的项目,就可能会出现以不同能量代谢系统为主导的运动员,此时要针对能量系统特征进行不同的训练和比赛策略。
当运动项目的供能情况偏向于某一个能量系统,顶尖运动员之间会趋向于相同的生理特征,例如100m/200m顶尖运动员之间的无氧能力几乎差不多,而马拉松顶尖运动员之间的有氧能力也几乎一致[2]。
但是对于普通跑者,任何人都可能站在马拉松的起跑线,这种能量代谢上的基因差异会显得格外大。
一个合理的猜想是,如果对不同能量代谢类型的马拉松跑者进行针对训练,是不是更能有效提升马拉松成绩?
最近有一项研究初步验证了这个想法。该研究根据能量代谢类型将一群较高水平的马拉松运动员分为了三组:有氧型、无氧型以及不考虑能量代谢类型。针对各组运动员的能量系统特点,制定专门的方法,进行持续六周训练[3]。
确定运动员能量代谢类型的方法是使用D&K测试,该程序的算法是分析记录在心电图上的R波/S波的形态和高度。获得的数据可以计算以下参数:无氧能力(CANSE)、有氧能力(CASE)、总代谢能力(TMC)、磷酸肌酸系统供能能力(PCPES)、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GPS)、有氧系统供能能力(PAE)[4]。
有氧型运动员的训练方式采用更多的周跑量(350km–480km),用持续训练发展节奏耐力(比赛配速),用长间歇训练发展速度耐力;无氧型运动员的训练方式采用更少的周跑量(240km–370km) ,用长间歇训练发展节奏耐力,用短间歇训练发展速度耐力,见下表(注意任何类型跑者都要保证有足够的1区训练)。
运动员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了全马测试,见下表。不考虑能量系统的组别成绩提高最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针对代谢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性。
同时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对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指标进行测试,见下表。不考虑能量系统的组别无氧能力和有氧系统供能能力并没有提高,并且在总代谢能力上提高比有氧型更少。
该研究中,虽然考虑能量系统的训练方法提升成绩更多,但是这个差异也比较有限,可能是因为实验对象的马拉松水平较高(全马成绩均在2h20min左右),他们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较小,后续的研究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验对象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来验证这种训练策略。
对于RQ跑者,通过竞赛跑力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哪一类型的马拉松跑者。
在RQ官网的训练工具中,找到竞赛跑力分析,手动输入各距离的最佳成绩,要注意每段成绩都是在适当的配速下尽全力跑,此时的竞赛跑力分析才能反映你的生理特征。
短距离跑力值较高时,代表你是无氧型跑者;长距离跑力值较高时,代表你是有氧型跑者。
如果不能具体分为哪类型跑者,两种训练方式都可以尝试。
普通跑者不同于运动员,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跑者,有氧耐力/节奏耐力/速度耐力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此时的训练策略不是直接针对能量系统训练,而是先补弱项,使竞赛跑力变为均衡型跑者,然后再以自己的生理特点作为突破点,之后再去重复“补弱-突破”循环。
文/RQ运科组-ZY
参考文献
1. Schumacher Y O, Mueller P. The 4000-m team pursuit cycling world recor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2, 34(6): 1029-1036.
2. Sandford G N, Allen S V, Kilding A E, et al. Anaerobic speed reserve: a key component of elite male 800-m run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9, 14(4): 501-508.
3. Bakayev V, Bolotin A.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model for marathon runners on building tempo and speed endurance based on the types of energy metabolism[J]. Sport Mont, 2020, 18(3): 31-34.
4. Dushanin S A. System of multi-factor Express diagnostics of functional readiness of athletes at current and operational medical and pedagogical control[J]. 19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