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里涉及两个部分:训练压力和恢复。因此,任何想要取得更大进步的训练都需要对它们进行监测和控制。
目前,运动监测的趋势是使用技术收集训练者的生物力学、生理学和表现等方面的客观信息,并使用数学算法整合。
商业驱动着各种新测量技术的发展,来提供以前无法获得的客观数据,但关于新信息如何解释和使用的方法却非常有限。
人们似乎默认,收集客观数据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以促进训练者的健康并提高成绩。但是,大量的客观数据可能会分散训练者的注意力,使他们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类天生具有快速整合个人和环境中复杂信息的能力(即主观感觉)。
训练过程中的主观感觉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主观运动监测的理论基础
利用客观数据监测的理念是基于机械还原论的哲学立场,它将训练者视为由多个固定部分组成的线性、确定性系统。当这些确定性系统受到干扰时(例如训练),它们会以成比例且可预测的反应来应对施加的刺激。
但是,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领域,这种观点已被大量证据推翻,人类更适合被视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CAS):一种由多个复杂子系统组成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动态)系统。在CAS中,行为是跨多个层次和时间尺度,受个人和环境影响的非线性整合产物。这意味着CAS的行为无法通过碎片化的指标甚至多个指标的整合准确预测。
例如,通过整合睡眠、体温、训练压力、海拔、酒精和药物、工作和社会压力、生理周期、情绪等一系列指标来模拟恢复情况。在不考虑数据收集难度的情况下也只能得到一个大致精确的值,因为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无法模拟各个因素和人体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此时,训练者的自我监测就可以发挥出作用。
主观与客观运动监测的比较
客观监测通常会将观测对象进行细分,实现单一指标的测量。而主观监测不会进行细分,而是进行重组、整合和降维(例如压缩心理和生理信息)。因此,主观感知的产生反映了多种信息渠道的混合输入。
主观监测的方法有非常多,例如和训练强度/负荷有关——主观费力等级RPE、sRPE;和睡眠有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共识睡眠日记CSD;和恢复有关——情绪状态量表POMS、恢复压力问卷RESTQ-S等等。
通过对54篇研究的回顾发现,主观监测的指标在测量急性和慢性训练负荷方面比常见的客观指标(例如血乳酸、心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主观监测对变化敏感的一个原因是它整合了训练之外的各种信息,例如疲劳、疾病、甚至地球磁场节律。
然而,不完全理解主观监测基本原理的训练者,较少充分地参与监测过程,并且容易提供误导性的主观反馈。因此,了解主观监测指标的原理并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很重要。
主观监测的实际应用
在构建有效的监测流程时,不是只进行主观或客观监测,而是两者结合,相互补充。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考虑尽量减少训练者的负担,同时获取有意义的数据。
RQrun在训练日志中提供了主观监测的自评量化表,可以记录疲劳状态和训练感受等信息。
RQrun APP>训练>日志
疲劳状态即RPE,是对本次训练(包括热身和冷身)平均强度的主观评价,乘以训练总时间等于sRPE,即主观负荷。
训练感受是对本次训练后的身体状态、疲劳程度的总体感受。
它们可以作为修正客观强度/负荷的参考,推荐大家在训练后30分钟内填写,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记忆偏差。
未来需要开发更有洞察力的方法来获得训练者产生的主观信息,并与客观信息结合使用。同时,训练者也需要理解主观监测在提高运动表现和健康方面的潜力。
文 / RQ运科组-ZY
参考文献:
1. Saw A E, Main L C, Gastin P B. Monitoring the athlete training response: subjective self-reported measures trump commonly used objective measures: a systematic review[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6, 50(5): 281-291.
2. Montull L, Slapšinskaitė-Dackevičienė A, Kiely J, et al. Integrative proposals of sports monitoring: subjective outperforms objective monitoring[J]. Sports medicine-open, 2022, 8(1): 41.
3. Lopes T R, Pereira H M, Silva B M. Perceived exertion: revisiting the history and updating the neurophysiology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21): 14439.
4. Crivello A, Barsocchi P, Girolami M, et al. The meaning of sleep quality: a survey of available technologies[J]. IEEE access, 2019, 7: 167374-1673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