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MARATHON
马拉松比赛是严肃跑者的“试金石”。大多数跑者的日常训练,都是围绕马拉松比赛展开的。尽管比赛目标从完赛到破三各不相同,每一位跑者参赛前基本都有一个预期的成绩和自己的配速策略。
恰到好处的配速策略,可以帮助跑者达到预期成绩,而策略不当可能导致“拉爆”影响最终成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比赛配速呢?下面让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运动科学研究,再结合上个月“千人破三”的无锡马拉松数据来一探究竟吧!
“全程匀速”—— 理想的配速策略
一组来自英国的研究1整理了15场马拉松国际比赛(包括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参赛选手数据,计算了每个中间5公里段和最后2.2公里段的平均速度,对比如下:
奥运会/世锦赛马拉松选手的分段配速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1.
首先我们注意到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手水平都很高:男性起跑配速在19km/h(3'9'')左右,女性的配速也在17km/h(3'30'')左右。不过我们还可以看到,成绩越好的选手,越能够在全程保持稳定的配速。相对于男性,女性甚至可以在末段进行加速冲刺。
事实上,一项对1982年到2007年东京、大阪、名古屋马拉松的59名冠军的研究发现,比赛每个5公里分段的平均配速与整个比赛的平均配速相比,变化不超过20秒。考虑到路线、风向和温度变化等外部因素,堪称“定速巡航”的稳定配速能力,可以说是高水平马拉松跑者的关键特征之一了。
抛开绝对速度,让我们看回RQ跑者的分段配速,是否也呈现相同趋势呢?
“千人破三”的无锡马
上个月举行的无锡马拉松,因为国内首次超千人破三而轰动一时。在RQ平台上也有比较多的用户参加了这次赛事(1000+位)。他们中间有230以内的精英跑者,也有4小时以上的顺利完赛跑者。整体而言大家的成绩还是很优秀的,完赛成绩的众数在3小时30分左右。
2023无锡马上RQ用户的成绩分布
不同成绩的跑者们配速策略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按照运动记录中的完赛成绩将参赛用户们分为:3小时以内(300-),3小时-3小时30分(300-330),3小时30分-4小时(330-400),以及4小时以上(400+)。他们每五公里的分段配速如下图所示。
无锡马RQ用户不同成绩分组的分段配速
可以看到,跑进4小时以内的跑者用户们,都维持了比较稳定的配速,只有在35km之后才略微“掉速”;成绩越好的用户,配速越稳定;而成绩在4小时以外的用户,普遍在20km之后就开始出现“掉速”情况,这有可能是参赛经验较少,配速分配不均导致的。
大多数用户在最后2.2公里还能稍微加速,说明状态都不错,这可能也是无锡马大家普遍成绩比较好的一种体现。
跑力——选择配速的好帮手
既然稳定的配速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那么对于大众跑者尤其是参赛经验比较少的跑者而言,选择合适的配速则是成功完赛的关键。
在这个问题上,跑力可以作为我们选择配速的好帮手。通过【成绩预测】功能,可以的到马拉松的平均配速;同样以这次无锡马为例,我们通过用户比赛记录的跑力值,找到对应的预期配速,与运动记录的实际配速进行比对,结果下图所示:
2023无锡马跑力预测配速与用户实际配速对比
整体而言,跑力预测配速与用户实际配速吻合度较高,均方误差的平方根(RMSE)在0.095km/h左右,说明跑力可以作为用户选择配速的重要参考;
同时,实际配速低于预测配速的占比相对较高,说明预测配速是一个理想值,超水平发挥的跑者固然存在,但比例更多的跑者尚有“潜力”可以挖掘。通过优化配速、补给策略,调整状态,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了整体比赛配速的变化外,很重要的,我们还发现"起跑配速"是关键中的关键,下集将针对"起跑配速"与比赛成绩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与分享!
文 / Rui、郭子仪
参考文献
1. Hanley B., Pacing, packing and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Olympic and IAAF World Championship marathon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6, 34(17): 1675-1681.
2. Smyth B., Fast starters and slow finishers: a large-scale data analysis of pacing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marathon for recreational runners[J]. Journal of Sports Analytics, 2018, 4(3): 229-2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