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跑步效率(跑步经济性)是跑步训练非常重要的一环。跑步时每一步可以简单分成腾空期与触地期。触地期愈短代表脚掌落在地面的时间,跑步技术较佳的跑者触地时间较短,落地产生较少的摩擦阻力,效率较佳。跑步技术分析是RQ的核心价值,「各强度触地时间表
恢复秒数的定义: 从一趟间歇结束后,心率下降到储备心率70%所花的时间(单位:秒),即为该趟间歇的恢复秒数。恢复秒数愈短,代表跑者消除乳酸能力愈强,恢复能力愈好,也是体能进步的象征之一。有些跑者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以往跑者在评估训练压力,或是统计训练量时,通常都会用里程数(跑量)或训练时数来衡量,比如说今天跑了2个小时、上周跑量50公里、月跑量300公里等,虽然两者都是重要的指标,但它们并没有考虑到一个关键的元素—训练强度。在同样的距离或时间内,如果
长跑训练是所有长距离跑者的「主食」,训练计划当中应该会有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种长距离、低强度的慢跑训练,又称为「LSD」(Long slow distance)。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稳定的长时间慢跑,锻炼心肺循环系统、提升肌肉使用氧气的能力
余谦的半马最佳成绩1小时32分58秒达成后的代价是左脚掌严重受伤,赛后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疗养。后报名加入挑战营,希望可以再度突破自己的半马纪录。但是四月初再度受伤,不得已暂停训练课表。教练团针对受伤的学员个别调整训练内容,追踪伤势状况。余谦非
对于间歇训练,除了要跑「多长?多快?多少趟?」的问题之外,最常有人问到的就是「每趟要休息多久?」这个问题其实要依照不同训练目的来做安排。要跑多长?多快?多少趟?可以透过「你要练什么?」工具来规划通常间歇训练常遇到的课表主要有以下几种课表类型
以下文章来源于羅譽寅铁人夢工廠 ,作者羅譽寅跑步是一项相当容易入门的运动,但跑步动作本身却非常复杂,即便跑步配速都一模一样,但每个人跑起来却又好像都不太一样。根据研究,世界顶尖的跑者通常都会有一些共通点,包括触地时间更短、下肢关节
跟黑白白在社团认识很久了,但其实一直都不是太熟悉,不过印象最深刻就是她在每次的训练中都非常认真投入。黑白白提到:「在全马PB班之前,月跑量大多落在200km附近,半马成绩也进步到还不错的105分,但在全马成绩上却没有太大进展。而且在2016
如果你练跑的目的是要挑战自我、突破PB(个人最佳纪录)、想要跑得更快,那么就一定要练习快跑。然而,配速跟时间是成反比的,要跑很快的话就没办法跑太久,不能跑久就没辨法累积到足够的刺激,刺激不足就无法变强。所以,间歇训练才会应运而生。间歇训练是
步频是衡量跑步技术的重要指标,理论上,步频越高代表双脚的转换越快,能有效减少落地冲击,在力学上效益也较好,不过步频太高,同样会对心肺系统带来负担,意味着过多与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乎,我们便听到步频每分钟180下为最佳值的说法,究竟这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