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春节前后,就是马拉松赛事最为频繁的时期。相信跑者们都已经选定自己的目标赛事认真准备,期待在赛事当中好好表现再创佳绩。然而除了赛前的周期化训练准备以及面对比赛的心理建设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在比赛当下的补给策略。这就像是一台性
Myodynamia最大肌力训练「最大肌力训练」指的是1RM的负重训练,广义的定义将6RM以内的负重训练皆称为最大肌力训练,对训练者的最大肌力有显著提升的效果。最大肌力越高,整体肌力就越好。「但对跑者而言,提升下肢最大肌力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次分析的主角是国内的菁英铁人三项选手杨志祥,之所以会想要分享他的纪录,是因为他是我目前在RunningQuotient上所看到,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数据表现最好的选手。这一篇文章会利用他在今年三次5公里的测验数据,来说明他的技术到底好在哪里
周期化训练的课表中,跟随在有氧打底基础期之后而来的就是进展期。而进展期主要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为主要训练目的,所以会是以间歇课表为主。但在操作过程中须将注意力集中在配速的稳定度以及跑步技术的正确性。因此可在组休之间搭配技术动作训练以加强高配速
触地时间,它的定义是「单脚脚掌从接触地面的瞬间,到完全离开地面所花的时间」。从世界最顶尖的跑者中发现,他/她们的触地时间都非常短,马拉松顶尖选手在全马比赛中的平均触地时间只有162毫秒。而大部分业余或休闲跑者的触地时间却普遍都落在240毫秒
在过去,跑步时双脚的触地时间也许并不容易取得,只能单靠肉眼判断技术好坏。现在,智能型手机的APP以及高阶跑步手表已经能够帮助我们知道脚掌停留在地面的时间有多长,这非常重要,因为只要当其中一只脚掌支撑在地面上的时候,身体就没办法往前移动,跑步
首先我会建议这位跑者最近该重新实测一次最大心率,因为近期好几次训练都有比目前所设定的176bpm更高。RunningQuotient的分析功能大多根据跑者实际的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去计算,如果这两个数值不准确,所分析出来的结果就有可能会跟着失
想盖高楼之前,你的地基打得够深了吗?很多跑友常常会在刚接触跑步,而热爱上跑步。但在接触一连串的密集训练课表之前,你的有氧耐力基础打底打得够深了吗?长距离运动跟盖房子一样。想要盖高楼之前,地基打得不够深,又想要盖高楼,往往都会因为地基不稳而倒
Q1Q:随着年龄增长,持续训练或长时间没有运动....等,各方面因素的改变,最大心率与安静心跳的値应该会有所差异,请问两者的値需要多久修正一次较恰当?Ans:先回答最大心率多久需要修正,研究指出我们的最大心率会随着年龄而下降1bpm(Bea
到底在比赛前要把训练状态指数调整到多少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