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羅譽寅铁人夢工廠 ,作者羅譽寅跑步是一项相当容易入门的运动,但跑步动作本身却非常复杂,即便跑步配速都一模一样,但每个人跑起来却又好像都不太一样。根据研究,世界顶尖的跑者通常都会有一些共通点,包括触地时间更短、下肢关节
跟黑白白在社团认识很久了,但其实一直都不是太熟悉,不过印象最深刻就是她在每次的训练中都非常认真投入。黑白白提到:「在全马PB班之前,月跑量大多落在200km附近,半马成绩也进步到还不错的105分,但在全马成绩上却没有太大进展。而且在2016
如果你练跑的目的是要挑战自我、突破PB(个人最佳纪录)、想要跑得更快,那么就一定要练习快跑。然而,配速跟时间是成反比的,要跑很快的话就没办法跑太久,不能跑久就没辨法累积到足够的刺激,刺激不足就无法变强。所以,间歇训练才会应运而生。间歇训练是
步频是衡量跑步技术的重要指标,理论上,步频越高代表双脚的转换越快,能有效减少落地冲击,在力学上效益也较好,不过步频太高,同样会对心肺系统带来负担,意味着过多与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乎,我们便听到步频每分钟180下为最佳值的说法,究竟这种说
「训练量化」是将每一次训练的强度、效果、压力...等以数字呈现,目的让跑者可以客观评估训练的效果,并方便监控疲劳程度避免过度训练。量化训练的强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数据;另一种是根据训练的「配速」。根据配速进行训练(简称:
每年在春节前后,就是马拉松赛事最为频繁的时期。相信跑者们都已经选定自己的目标赛事认真准备,期待在赛事当中好好表现再创佳绩。然而除了赛前的周期化训练准备以及面对比赛的心理建设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在比赛当下的补给策略。这就像是一台性
Myodynamia最大肌力训练「最大肌力训练」指的是1RM的负重训练,广义的定义将6RM以内的负重训练皆称为最大肌力训练,对训练者的最大肌力有显著提升的效果。最大肌力越高,整体肌力就越好。「但对跑者而言,提升下肢最大肌力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次分析的主角是国内的菁英铁人三项选手杨志祥,之所以会想要分享他的纪录,是因为他是我目前在RunningQuotient上所看到,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数据表现最好的选手。这一篇文章会利用他在今年三次5公里的测验数据,来说明他的技术到底好在哪里
周期化训练的课表中,跟随在有氧打底基础期之后而来的就是进展期。而进展期主要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为主要训练目的,所以会是以间歇课表为主。但在操作过程中须将注意力集中在配速的稳定度以及跑步技术的正确性。因此可在组休之间搭配技术动作训练以加强高配速
触地时间,它的定义是「单脚脚掌从接触地面的瞬间,到完全离开地面所花的时间」。从世界最顶尖的跑者中发现,他/她们的触地时间都非常短,马拉松顶尖选手在全马比赛中的平均触地时间只有162毫秒。而大部分业余或休闲跑者的触地时间却普遍都落在240毫秒